查看原文
其他

保胃健康|它不仅美味,还有调中补虚的功效,快来了解鸡带来的养生功效

点击蓝字关注👉 广东省中医院 2023-05-25


“无鸡不成宴”的广东餐桌文化,成就了众多“吃鸡达人”。而关于鸡的菜肴更有数百道,从早餐一碟鸡蛋肠粉开始,到中午的一份白切鸡饭,晚上来一盅炖鸡汤,宵夜再来串烤鸡翅,一日N餐吃鸡都不会觉得腻。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吃鸡”这个话题。


鸡分雌雄,性味不同
古医籍记载,雄鸡性温,味甘,具有补虚温中止血、补肺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妇人崩中漏下、疮疡溃烂久不愈。

雌鸡性平,味甘、酸、咸,有补益五脏、添髓补精、益力气、助阳气、疗劳伤等作用,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人萎黄瘦、产后虚弱、小便频数而不禁、遗精早泄、慢性腹泻等体虚之症。

总的来说,鸡无论雌雄,都有调中补虚的作用。在过去,用于调补身体有“男子用母鸡,女子用公鸡”的说法,这还与上述雌雄鸡肉的不同效用侧重有关。平时吃鸡满足口腹之欲,雌雄无妨,随各自喜好便可。


乌骨鸡,入药之鸡
古代名医李时珍曾说,乌骨鸡有白毛,有黑毛,有斑毛,有骨和肉都是乌的,也有肉白骨乌的,只要看鸡舌是黑的,则这种鸡便是骨肉都乌,入药最好。

鸡五行属木,肝也属木,乌(黑)色五行属水,肾也属水,乌骨鸡禀受了水木的精气,具有调补肝肾、补气养血、退虚热的作用。乌骨鸡性平,味甘,入肝、肾、肺经,可治消渴、心腹疼痛,对产妇有益,能治疗妇人崩中带下,大多数虚损病。

古代妇人药方中有乌鸡丸,可治妇科百病,主药用的就是乌骨鸡。

常言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被列为养阴药的乌骨鸡可谓是养生佳选。如果想通过“吃鸡”调补身体,尤其是女性朋友,乌骨鸡是不错的选择,用来炖汤色香味俱全。现在市面上也能买到古方乌鸡丸的衍生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取两粒用来炖乌骨鸡汤,也是一个女性朋友的养生好法子,省去了良药苦口的遭罪,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还能补气养血、调经止带,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的女性朋友不妨试试。

鸡产两宝:鸡蛋、鸡内金
  • 一蛋四用

鸡蛋壳性平,味淡,具有收敛制酸、补钙的作用,可用于调理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佝偻病。鸡蛋壳入药是焙黄研粉服用,入菜用最出名的莫过于广式猪脚姜醋蛋,这道菜的中加的鸡蛋就有带壳的烹饪的做法。

鸡蛋壳内的薄膜叫做凤凰衣,其性平,味甘、淡,归脾、胃、肺经,可养阴清肺、敛疮消翳、接骨,用于治疗久咳气喘、咽痛失音、淋巴结核、溃疡不敛、目生翳障、头目眩晕、创伤骨折。入药可煎汤、直接外敷或干燥后研磨撒。

鸡蛋清也叫做鸡子白,其性凉、微寒,味甘,具有润肺利咽、清热解毒之功,内服外用均有效,可治咽痛、目赤、咳逆、烧伤、热毒肿痛等。


鸡蛋黄又叫做鸡子黄,其性平、微寒,味甘,入心、肺、肾三经,具有滋阴润燥、养血熄风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治心烦不得眠、热病惊厥、虚劳吐血、呕逆、下痢、烫伤、热疮、小儿消化不良等病。鸡子黄是一味养阴好药,千古名方黄连阿胶汤的主要药物成分之一就有鸡子黄,这个方子是交通心肾的安神剂,具有育阴清热、滋阴降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更年期疾病、情志病等。

  • 可以“消化石头”的鸡内金 

鸡内金,是鸡的干燥沙囊内壁,杀鸡后取出鸡肫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后可入药。鸡内金性平,味甘,归脾、胃、小肠、膀胱经,有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的作用,可治小儿食积不消、遗尿、小儿疳积等儿科常见问题,还可疗大人酒积、遗精、石淋涩痛、胆胀胁痛等症。鸡内金“消化能力”很强大,甚至可以软件化石,因此在临床上除了消化问题,鸡内金还常用于治疗结石病,如泌尿系统结石或胆结石等。


吃鸡小贴士
✔家用鸡不但更有“鸡味”,营养价值也比一般饲料鸡更加丰富,有条件的话还是建议吃家养鸡。
✔现在很多朋友担心市面上买到的鸡或者鸡制品含有激素会影响到身体,其实并没有确凿证据指出它们激素超标或者有害身体,如果不是身体本就有激素紊乱的问题,正常食用符合食品安全规定的市面食物不用过分担心。
✔凡实证、邪毒亢盛者不宜吃鸡肉,如感冒发烧、疮疡肿毒急性期等。
✔雄鸡性偏温,体热者不宜。
✔鸡蛋营养丰富大家都知道,不过鸡蛋黄中胆固醇较高,肥胖或三高人群建议少吃或去蛋黄。鸡蛋富含蛋白质,蛋白质过敏者不宜,有些慢性肝肾疾病患者也是不适合的,还需遵循医嘱。
✔需注意的是,鸡内金消散之力比较猛,脾虚无积滞者慎用。


食疗方推荐灵芝参鸡汤材料:灵芝20克,党参20克,乌骨鸡1只,蜜枣2个,生姜3片(2~3人份)
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干净后一同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后关中小火煲1个小时,喝汤吃鸡肉。
功效:调中补虚,强身健体。
适合人群:劳伤身心的人群,常见面黄形弱、神疲乏力、记忆力下降、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妇人月经色淡量少等症。此药膳可以作为冬季食疗调补之品,滋而不腻,补而不燥。经常熬夜的朋友也是非常适合。


医学指导: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黄穗平教授黄穗平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学科(消化系统疾病方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科专病合作发展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学术联盟主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岭南梁氏流派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余绍源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团队负责人,专攻中医优势病种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早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培养硕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和著作奖。主编著作7本,副主编著作8本,发表医学论文180多篇。获得“首届岭南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2017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

广东省中医院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

周三晚上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

供稿:黄穗平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广东省中医院梁氏流派传承工作室

执行编辑:卢悦明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